丰田不但要在上海独资建厂,还要求与特斯拉类似的税收政策土地优待,这是在漫天要价还是有求于人?日本汽车的葫芦里到底卖得是什么药呢?
最近,有消息说,丰田正与上海谈判,希望比照当初特斯拉的待遇,在上海建立独资工厂,希望“借”咱中国新能源的产业链,“孵”雷克萨斯高端电动车的蛋。之前上海两次对特斯拉伸出援手,不但救了马斯克,还借助其品牌效应,激活中国本土电动车、自动驾驶等相关产业和市场。如今丰田也想学特斯拉,那问题来了,它能有多大诚意,又能拿出什么样的条件呢?
要知道,虽然丰田目前依旧是世界汽车销量第一的厂商,雷克萨斯又是丰田的高端品牌,是日本汽车的脸面,以前国内合资厂商根本拿不到生产资格,理由是“只有日本制造才能保证质量”,现在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供应链不足,彻底放下日本制造的傲慢姿态,把雷克萨斯电动车型放在上海生产,只因为日本汽车面前有两个无法应对的危机。
第一个危机是,丰田带着日本车企错押了油车混改和氢能源这两条未来路线,还一度瞧不起电动车,结果油混技术被比亚迪的插混技术反超,动力电池市场也被中国拿走,智能化水平更是早就停滞不前,本土汽车产业链与全球新能源车主流消费市场渐行渐远,所以去年丰田又回头拿出了“电动汽车优先”的策略。
想造电动车没问题,可第二个危机就来了。6月初,丰田等5家日本头部车企在测试数据与测试车辆上集体造假,殃及170万多万辆汽车。而且2015年、2016年、2020年,丰田先后在油耗测试、碰撞测试、制动测试甚至安全带数据上被爆造假,日本化工钢铁企业也接二连三出现造假丑闻,可以说造假之风已经遍布日本本土供应链每一个环节,像癌细胞一样无法根除,连老本都守不住,再搞创新就更勉强了。
总之,无论是技术路线压错,还是造假之风泛滥,归根到底,是日本制造当年无往不利的法宝正在不不反噬自身,整个一积重难返。
二战后日本作为压制苏联的前线基地,通过山寨美国汽车,开启了战后汽车崛起的三步走计划(01、引进产线——技术基础 02、发展教育——人才储备 03、消费投资——资本积累)。尤其是丰田,靠生产朝鲜战场美军卡车翻身,自创“精细生产体系”——“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竞争力”,推出皇冠、卡罗拉等经典车型,主打经济省油,在七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中一举逆袭欧美汽车巨头。
进入八零年代,日本又凭借财阀垄断资本与职场三神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组织工会制)团结工人,终于超过美国成了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也招来了美国人的贸易大棒。美国人在电视上抡锤子砸日本车日本电器,本想逼日本限制本土出口、到美国建厂贡献就业岗位,结果引狼入室,不争气的美国车被日本车按在家门口暴打。
90年代后,日本海外产量开始猛增,丰田股价市值和利润连创新高。然而,同时期本土工人和工程师却开始失业,人才梯队出现断层。80年代,日本1600万产业工人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社长平均50岁出头。等到2022年,产业工人只剩下880万,平均年龄四十多奔50,社长们平均下来60多岁,五分之一超过70岁。
丰田章男差两年就过七十大寿了,上面还有一堆七八十的元老董事,各大企业掌门人思维保守不愿冒险,导致日本接连错失手机、面板、互联网外加现在电动车等一连串产业先机。
高层衰老、中层断崖、基层躺平,青黄不接的日本产业链根本无法执行前辈留下的高标准精细化流程,还面临中韩企业的夹击,再加上昏昏沉沉的官僚体系内部推诿掩盖,长达数十年积累的系统性造假陋习早已经积重难返,拖累日系车在中国市占率降低到历史最低点,这么下去丰田迟早丢掉汽车全球第一的头衔。
想走出困局该选哪条路呢?答案只有一个。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新能源产业链最发达,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对于丰田、日本车,甚至是日本制造来说,无论是维持自己市场龙头地位,还是扶正早已偏离的新能源战略,都离不开中国。
丰田是日本制造最粗的支柱,是日本未来转型的希望,所以才想让老中医给开一剂革新的猛药,可除了拿出雷克萨斯这个门面招牌,它还能给上海带来什么呢?咱们不知道,也不敢猜。但只要回想一下时隔四年半重启的中日韩峰会,就会发现这里的水,可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