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林焕新)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带来《关于加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的提案》。提案指出,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有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育资源不均衡。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强文化遗产实践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遗产教育亟须补充地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形成更多以当地传统手工艺和习俗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使青少年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将博物馆纳入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博物馆与学校联合开发适合青少年使用的教育课程、教育活动,既要有实地教学类课程,还要有可移动、可入校和仅借助简单课堂设备就能让学生体验文化遗产的演示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是优化文化遗产教育资源配置,努力保障青少年接受优质的文化遗产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立中小学校与文旅部门、文物部门、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好所在区域文化遗产资源和相关单位的专业资源,共同长期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探索建立文化遗产景区在旅游淡季向学校集体参观实行免费或低票价制度。鼓励优质校、示范校与资源相对薄弱校共建共享文化遗产类课程、师资。
三是在文化遗产教育中加强文化内涵教育,使青少年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规范内容管理,建立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内容审核机制,确保表述正确,确保我国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与发展,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发挥好文化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用青少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加强文化遗产教育。注重舆论引导,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强调正确表述、传播、展示中国文化遗产,防止价值偏差和文化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