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由健康报社组织评选的2023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在2024健康报科技科普传播思“享”会上揭晓。
本次医学科技新闻评选采用数据检索和专家学者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初筛、初评和终评环节。来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学等领域的12名专家学者共同担任评选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爱思唯尔公司是本次评选的技术支持单位。
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发布现场
国内:
中国人群专属泛基因组参考图谱构建完成 “减毒”放疗提高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救治急性心梗效果更佳 家庭综合减盐干预措施对降压有明显效果 国产大型医疗器械研发取得突破 首个戊肝病毒尿液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 首只胚胎干细胞系“嵌合猴”诞生 在研国产九价HPV疫苗与进口疫苗效果相当 新影像标志物或助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病 心源性卒中防治可降解封堵器获批上市国际:
“渐冻症”机制研究有新进展 “脑—脊接口”帮瘫痪患者重新行走 婴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儿童期哮喘相关 头部CT检查或增加脑癌风险 新型基因药物治疗镰状细胞病获批 深度学习算法可预测胰腺癌风险 人工智能可无创预测心脏功能 美国脑计划进入2.0阶段 长效RNA降压药Ⅰ期临床试验表现良好 慢性疼痛相关脑区被明确中国医学科技新闻部分,针对2023年度我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药物及器械、医学生物及医学工程、中医药等领域的主要进展或科技事件,进行数据检索、评估和遴选。按照我国科技创新评价的导向,聚焦成果价值,对国内主流媒体报道过的、研究项目以中国学者为主要完成人的医学科技新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械成果,以及高被引论文成果进行遴选,共获得149项。经过初评后,共计26项入选。
国际医学科技新闻部分,根据最新发布的Scopus数据库全球出版物表,细化挑选出相关领域的3700多本期刊及系列出版物,筛选其中排名前1%的知名期刊。遴选2023年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原创性论文,同时采用PlumX综合指标(用于反映社交新闻媒体热度)进行排序。最后,在选出的近千篇文章中,筛选出综合指标排名靠前的研究成果。经过初评后,共计20项入选。
经多领域专家综合评议,最终确定了2023年度中国、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深度解读
本次发布的新闻榜单中,有四则新闻来自爱思唯尔旗下期刊发表的研究,我们将为您进行深入解读,助你了解更多新闻的细节及价值。
首只胚胎干细胞系“嵌合猴”诞生
来源:
Cell《细胞》
原文标题:
Live birth of chimeric monkey with high contribution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
高比例胚胎干细胞贡献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
原文链接:
DOI:10.1016/j.cell.2023.01.005
文献摘要:
哺乳动物多能干细胞具有植入前胚胎细胞样(幼稚)多能性的正式证明是通过早期胚胎与同源细胞互补产生嵌合动物。尽管这种幼稚的多能性已经在啮齿类动物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但由于供体细胞无法与宿主胚胎的发育状态相匹配,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内的其他物种仅实现了较差的嵌合。
我们系统地测试了建立猴幼稚胚胎干细胞的各种培养条件,并优化了嵌合胚胎培养程序。这种方法产生了一个流产的胎儿和一个具有高供体细胞贡献的活嵌合猴。严格的表征管道证明,供体细胞有效地(高达90%)结合到嵌合猴的各种组织(包括性腺和胎盘)中。我们的研究结果对灵长类原始多能性和非人类灵长类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入选理由:
由中国科学院研究者研发的高比例胚胎干细胞“嵌合猴”诞生。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这只“嵌合猴”是由食蟹猴(长尾猕猴)的两个基因不同胚胎的细胞组成,这是迄今除啮齿类动物之外,利用多能干细胞产生嵌合体动物的最佳实证。
该研究是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研究的重要突破,为干细胞多能性研究提供平台,也为后续通过四倍体补偿法产生干细胞猴以及体内构建组织器官打下基础。相关研究对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和濒危物种保护有实际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更精确的猴模型,用于对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
“渐冻症”机制研究有新进展
来源1:
Cell《细胞》
原文标题:
PIKFYVE inhibition mitigates disease in models of diverse forms of ALS
PIKFYVE 抑制可减轻不同形式 ALS 模型中的疾病
原文链接:
DOI:10.1016/j.cell.2023.01.005
文献摘要: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多种不同的遗传原因引起。尽管专门针对已知因果突变的治疗方法可以挽救个别类型的ALS,但这些方法不能治疗大多数病例,因为它们具有未知的遗传病因。因此,迫切需要拯救多种形式ALS的治疗策略。
我们发现对PIKFYVE激酶的药理学抑制激活了一种非常规的蛋白质清除机制,该机制涉及易聚集蛋白质的胞吐作用。减少PIKFYVE活性可改善ALS病理,并延长动物模型和患者衍生的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这些神经元代表了多种形式的ALS,包括C9ORF72、TARDBP、FUS和散发性ALS。这些发现强调了一种减轻ALS发病机制的潜在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刺激大自噬或泛素蛋白体系统。
来源2:
Cell Stem Cell《细胞·干细胞》
文献标题:
SYF2 suppression mitigates neurodegeneration in models of diverse forms of ALS
SYF2 抑制可减轻不同形式 ALS 模型中的神经退行性变
原文链接:
DOI:10.1016/j.stem.2023.01.005
文献摘要:
我们将对ALS患者来源的神经元的不同队列的表型化学筛选与对大型化学和遗传扰动数据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相结合,以确定ALS的广泛有效的遗传靶点。我们发现,抑制编码剪接体相关因子SYF2的基因可减轻TDP-43的聚集和定位错误,提高TDP-43活性,挽救C9ORF72,并导致散发性ALS神经元存活。此外,SYF2抑制可改善TDP-43小鼠的神经退行性变、神经肌肉接头丧失和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抑制剪接体相关因子如SYF2可能是ALS的一种广泛有效的治疗方法。
入选理由:
遗传病因常呈现多元化。目前,围绕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研究热点为识别出可被干预的信号通路。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该病的发病机制,并找到了潜在的治疗方法。
婴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儿童期哮喘相关
来源:
The Lancet《柳叶刀》
原文标题: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during infancy and asthma during childhood in the USA (INSPIRE):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美国婴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儿童期哮喘 (INSPIRE):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
原文链接:
DOI:10.1016/s0140-6736(23)00811-5
文献摘要:
早期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有关。然而,婴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发展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旨在评估婴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之间的关系。
INSPIRE是一个基于人群的大型出生队列,由2012年6月至12月或2013年6月和12月足月出生的非低出生体重健康婴儿组成。从美国田纳西州中部的11家儿科诊所招募婴儿。我们通过分子和血清学技术,将被动和主动监测与病毒鉴定相结合,确定了出生第一年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状况(无感染与感染)。然后对儿童进行前瞻性随访,以了解5年期哮喘的主要转归,我们对所有完成5年随访的参与者进行了分析。根据现有数据为儿童建立的统计模型,根据儿童的性别、种族和民族、是否母乳喂养、婴儿期日托出勤情况、子宫内或婴儿早期接触二手烟以及母亲哮喘进行了调整。
在1946名符合条件的儿童中,1741名(89%)有可用数据来评估出生第一年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状况。1741名儿童中,婴儿期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儿童比例为944人(54%;95%CI 52-57)。在婴儿期未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儿童中,患有5年期哮喘的儿童比例(587例中的91例[16%])低于婴儿期感染呼吸道合病毒的儿童(670例中的139例[21%];p=0.016)。与婴儿期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相比,婴儿期未感染呼吸道合病毒可降低26%的5年期哮喘风险(校正RR 0.74,95%CI 0.58-0.94,p=0.014)。通过避免婴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以预防5年期哮喘病例的估计比例为15%(95%CI 2.2–26.8)
在足月出生的健康儿童中,在出生的第一年没有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患儿童哮喘的风险显著降低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婴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之间存在年龄依赖性关联。然而,为了确定因果关系,需要研究预防、延迟或降低儿童哮喘初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严重程度的干预措施的效果。
入选理由:
早期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儿童期哮喘的发病有关。然而,婴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儿童期哮喘发展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这项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并为预防儿童哮喘提供了依据。
头部CT检查或增加脑癌风险
来源:
The Lancet Oncology《柳叶刀·肿瘤学》
原文标题:
Brain cancer after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examinations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EPI-CT cohort study
儿童和年轻人 CT 检查辐射暴露后的脑癌:EPI-CT 队列研究的结果
原文链接:
DOI:10.1016/s1470-2045(22)00655-6
文献摘要:
欧洲EPI-CT研究旨在量化儿童和年轻人CT检查的癌症风险。我们汇集了来自9个欧洲国家的数据进行这项队列研究。在1977年至2014年间记录的符合条件的参与者在22岁之前至少进行了一次CT检查,之前没有被诊断为癌症或良性脑瘤,并且在第一次CT检查后至少5年存活且无癌症。参与者是通过276家医院的放射信息系统确定的。参与者与癌症和生命状态的国家或地区登记处有联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肿瘤疾病分类,符合条件的病例是脑癌患者。将胶质瘤与所有脑癌分开分析。使用历史机器设置和大量CT图像样本重建器官剂量。用线性剂量反应模型计算每100 mGy累积脑剂量的脑癌症的超额相对风险(ERRs)。结果是在第一次电子记录CT检查后5年的排除期后,首次报告诊断为癌症。
我们确定了948174人,其中658752人(69%)符合我们的研究条件。658752名参与者中368721人(56%)为男性,290031人(44%)为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5.6年(IQR2.4-10.1),共发生165例脑癌,其中121例(73%)为胶质瘤。平均累积脑剂量滞后5年,在所有个体中为47.4 mGy(SD 60.9),在癌症患者中为76.0 mGy。所有脑癌(每100 mGy的ERR为1.27[95%CI为0.51~2.69])和胶质瘤(每100 m Gy的ERR为1.11[0.36-2.59])分别观察到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当随访开始推迟到5年以上,并且排除了之前可能未报告癌症的参与者时,结果是稳健的。
在这项具有个体剂量评估的大型多中心研究中,观察到的CT相关辐射暴露与癌症之间的显著剂量反应关系强调了对儿科CT的仔细论证和尽可能低的剂量使用。
入选理由:
在这项具有个体剂量评估的大型多中心研究中,研究者观察到的CT相关辐射暴露与癌症之间的显著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应加强对CT使用的监管,以尽可能降低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
国际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及展望
会上,爱思唯尔中国医学市场负责人齐燕云还发表了题为《国际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及展望》的演讲。“目前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各个领域展开,全球有48%的医生希望在近2-3年内,能够在工作中用到AI技术,其中中国医生占大多数。”
齐燕云表示,人工智能是国际竞争的重要部分,甚至被定位为国家数字化战略,受到了各行业的重视,爱思唯尔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做了很多探索,例如使用Scopus AI,可以快速对某一研究主题进行概述,并且定位到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以及研究专家;并且还可以针对目前各个领域内的研究概况生成综述,极大地缩短了前期科研准备阶段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未来还会基于科研领域数据创造出更多的AI工具。
哮喘医学脑癌儿童爱思唯尔发布于:法国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