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对“三农”重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在广东,茶叶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实施意见》中有哪些内容与“茶”相关?广东茶产业发展又将迎来哪些利好?
科学防范气象灾害
“加强灾害性天气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意见和工作预案。”——摘自《实施意见》第七条
解读:
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建立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供及时、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有助于提升特色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打破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不确定性。
2023年,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认定第一批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名单,茶叶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上榜。该中心成员单位汇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媒体等力量,基本覆盖全省主要茶叶产区,为全省茶产业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深化区域协作帮扶
“扎实做好农业农村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协同推进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帮扶和乡村发展。”——摘自《实施意见》第十一条
解读:
粤藏山海情,雪域高原种出“金叶子”。2019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联系引进凤凰单丛茶近2000亩,丰富了茶叶品种和产品结构;2021年,依托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开展的招商引资和消费援藏工作,易贡茶场首次完成17件59.84公斤红茶出口,实现西藏茶叶出口零的突破;2022年,由广东省援藏工作队选育的“藏茶1号”获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成为西藏首个本土茶树品种。
如今,茶产业已覆盖林芝市波密县、察隅县和墨脱县。产自林芝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高原茶叶之乡”的美誉也传遍四方。
建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和条件建设,强化农技推广体系与科研院校、科技服务企业贯通合作。”——摘自《实施意见》第十四条
解读:
在广东农业发展中,科技特派员这一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广东实现了百县千镇科技帮扶全覆盖,推动158项科技成果在县域推广应用,引进落地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超3500项。
茶产业厚植于科技沃土,现代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提升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刘少群及其团队分别在粤东西北建立了10个茶叶产业示范点,建立茶叶示范园2万亩,标准茶叶加工厂20个,整合和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98个,辐射推广茶叶种植面积9.67万亩,带动近3万人解决就业问题。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加快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摘自《实施意见》第二十条
解读:
绿色是广东茶产业最靓丽的底色,也是广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的有力实践。从2018年成立全国首个省级茶产业联盟、发起生态茶园认定申报工作、成为全国首个制定生态茶园标准的省份,广东以生态茶园建设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截至目前,广东已连续启动五批广东生态茶园认定工作,共有211家企业通过认定,直接认定面积16万亩,认定辐射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30%以上,并从单个茶园向园区和区域发展,受到行业的高度认可。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建设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产品品牌。”——摘自《实施意见》第二十条
解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省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2个、区域公用品牌31个、“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产品290个。
打造茶叶品牌,广东实招频出。2024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客家炒绿”打造成广东绿茶第一品牌;“韶关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引才推介会上,官宣打响“韶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过去一年,2023潮州工夫茶大会、2023广东·英德红茶产业大会、第五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等渐次拉开序幕,擦亮一个个粤茶品牌,让茶香氤氲经久不散。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支持开展特色种质资源收集普查,筛选一批性状优良的特色品种。”——摘自《实施意见》第二十一条
解读:
广东建设了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茶树活体“基因库”,收集国内外茶树种质资源1800多份;育成国家级良种11个、省级良种10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5个;拥有茶领域标准、专利众多,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贡献及科技贡献率均超80%。
韶关仁化是“中国白毛茶之乡”,这里出产的白毛茶芽头肥硕、银毫满披、滋味甘醇、带兰花香,是制作韶关白茶的上品。而仁化白毛茶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仁化县农业农村局共同选育的丹霞1号、丹霞2号两个品种,以大规模推广种植让千年仁化白毛茶重振雄风。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发展一批特色粮油、果菜茶、畜禽、水产品、乡土产业等村镇。”——摘自《实施意见》第二十一条
解读:
在南粤大地,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各有特色。近年来,广东探索“土特产”进阶之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而动,挖掘乡土特色,盘活乡土资源,将一批“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截至目前,广东培育了39个省级茶叶专业镇、278个省级茶叶专业村。
这片沃土盛产好茶,人们爱茶饮茶,茶产业活力延绵千载、经久不衰。从粤东到粤西,从粤北到珠三角,依托一片叶子发展一个产业,一座座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广大茶企茶农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正变为生动现实。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摘自《实施意见》第二十三条
解读:
2021年,广东出台《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优先支持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跨区域集群发展。2023年,英德市红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第五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英德红茶迈进百亿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广东茶园实有面积149万亩,干毛茶产量16万吨,形成了以潮州、梅州为主产区的单丛乌龙茶,清远、韶关、河源为主产区的特色红茶,梅州、河源、湛江等为主产区的大叶种绿茶,江门新会为主产区的特色柑普茶、柑红茶等优势产业集群。
“促进农文旅融合,遴选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开发差异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摘自《实施意见》第二十三条
解读:
一片叶子激活一个产业。创新生产模式,做强一产;深耕精深加工,做优二产;推进“点绿成金”,做活三产。春采茶踏青、夏避暑养生、秋登高望远、冬围炉煮茶,茶旅融合正催生巨大商机。广东以省级茶叶产业园为抓手,多措并举强化产业融合、建立产业集群、持续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升级。
放眼广东,各地因地制宜打造茶旅融合新路径,开发“茶+乡村游=赏茶园”“茶+工业游=看茶厂”“茶+美食游=品茶餐”等旅游路线。在潮州潮安的凤凰山茶旅走廊便是茶旅共融的生动注脚,据相关统计,近三年来凤凰镇年均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上万人,拉动产能超2亿元。
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
“启动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申报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摘自《实施意见》第二十八条
解读:
近年来,广东坚持传承保护岭南特色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推进乡村文化发展。2023年,饶平单丛茶文化系统上榜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当前,广东涉茶类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两项,均在潮州。而潮州也正积极整合两大遗产,全力推进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若申报成功,将有望成为广东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记者】伍咏言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