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燚燚……”这个春节,上述吉祥话串烧成了拜年高频词汇。不过虽然发得热闹,要问谁能流畅读写,绝大多数人都得摇头,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序厅中出现的“龙行龘龘”,再到时下应景的祝福语“龙行龘龘、前程朤朤”,都引起民众对生僻字的关注和好奇。
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
而“朤”古同“朗”,本意为明亮。以此类推,很多人就都懂了——“䲜”寓意为 “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红红火火”。它们由叠字组合拼接而成,似乎能表达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新奇藉此往来问候,将过年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兴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之一,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大量生僻字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极少使用、鲜为人知,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输入输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个性设计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繁琐的“怪字”也更多进入了大众视野。人们偶尔玩玩别有一番风趣,间或掀起一阵追捧。比如“龘”,事实上至今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只是恰逢甲辰龙年,“龘”契合了中国人对于“龙”的浪漫想象。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个规范汉字的应用,毋宁说是一个吉祥符号,一种文化创意。
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纵观汉语绵延数千年的历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博采包容、动态演化,生命力如此顽强,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扬弃,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陈代谢。怪异字的消亡、繁体字的简化,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选择。
“龙”年到,这些含有“龙”字的成语都是什么意思,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家长可以讲给孩子听——
笔走龙蛇
一天,唐代诗人、书法家贺知章在府上宴请宾客。觥筹交错、吟诗作对之际,来了一位僧人——怀素。他以草书闻名于世。
贺知章邀请怀素挥墨以助诗兴,怀素点头应允。随后,书童拿来素绢、笔墨和石砚。只见怀素拿笔蘸墨,运臂挥毫。很快,一张张笔势瘦硬、线条凌厉的草书作品就完成了。贺知章看后,忍不住赞叹:“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确实笔走龙蛇啊!好字,好诗!”笔走龙蛇用来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有书写速度快的意思。此外,它还有一个带有“龙”字的近义词——龙飞凤舞。
掷杖成龙
东汉时,费长房向壶公学习仙术。经历万千磨难,他还是失败了,虽然没有成为神仙,但得到一根竹杖。
壶公告诉他:“骑上这根竹杖,你很快就能到家了!”果真,片刻后,他就到家了。回到家,他将竹杖扔在山坡上,竹杖竟然变成了一条神龙。
单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说的是——扔在地上的竹杖,变成了神龙,会让我们错误地理解为仙术高超、本领高强。事实上,它借指返回家乡,和本领毫无关系。
雀马鱼龙
麟凤龟龙
这组成语很有意思:两个成语、8个汉字、7种动物!单看结构,它们似乎是近义词,但仔细咂摸,其中动物的品级可不一样!
在前者中,有家禽、牲畜、鱼类和神兽;在后者中,只有神兽,而麒麟、、神龙等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如:人中龙凤、麟子凤雏等。因此,前者只指珍贵的动物,而后者延伸为珍贵的东西和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放龙入海
龙投大海
看到这两个成语,你是不是觉得它们是近义词?卖个关子,我们再看下它们的出处。前者出自《三国演义》,原文为:“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后者出自《西湖二集·寄梅花鬼闹西阁》,原文为:“这一去正如龙投大海,虎奔高山。”是不是更加觉得它们的意思相近了?
放龙入海和龙投大海还是有差异的!前者强调放走敌人,给自己留下后患,而后者强调自己脱离困境,回到广阔天地。